机器与机器之间目前是确定性语言,即0和1,而人类是不确定性语言,为概率性语言。未来机器人语言会朝概率性语言发展,这样才会有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。
  理解语言需要推理时间,对于机器来说就是计算概率,并依据概率做出选择。而选择要根据自身性格做权重,90%的结果可能因为机器本身的内在固定性出现选择偏差。这个偏差需要外部干扰,机器学习到偏差贺正确结果,做权重调整。我们都知道不同场景下结果选择会不同,这个权重也会实时调整。
  我们先定义一个标准:机器语言是概率性语言,具有量子不确定性,只有当得到反馈时才知道对与错。
  由此,我们知道机器语言是交互式语言,需要反馈,如果没有反馈就是自言自语。而自言自语是自我思考吗?是机器内在的更新吗?是系统化的自我完善吗?会导致现有的理解力权重变化吗?是内在反馈吗?是自我修正吗?参考对象是谁?
  假如我们设计一个机器人,具有语言理解能力,它跟同类交流时,需要做什么响应?我们模仿人类语言,比如说“早上好”,机器人会如何回答?其实有很多种,但是机器人需要根据场景做合适的回答,它可能会说“一点都不好”,也可能说“是啊,挺好”。但是如果让现有的机器回答,则是检索各国的语料库,给出一堆的回答列表。这不是真正的机器人应该做的事,它应该回答,哪怕对与错。
  机器语言转换为数字,就是0-1之间的小数、0|1的判据门和时间序列,是三维化语言。可想而知,汇编语言只有0|1,是一维语言。人类语言就是三维语言,机器也会模仿人类发展。它们需要和人类交互。当机器A命令机器B做什么事时,B可以选择听从也可以选择拒绝,这就是理解能力。一维机器语言也有这种特性,他们设定了很多条件,对不同指令做判断。但是一定条件下只有一种结果。而三维语言会有不同结果。而这不是产生了错误,而是“误会”。
  人类语言的艺术之处在于反复交流沟通,即反复反馈直到双方或多方形成统一。可以想象,两个机器人对话,确认要如何协同时,互相确认细节,互相推理。
  人工智能第一阶段推理认知,第二阶段理解交互,第三阶段自我意识。
  当世,人工智能只做到了第二步,而且。是初级的。婴儿也是在学习了很多环境输入的语言,才理解环境。机器也是这样,给定了足够多的语言,才知道如何回答。而且都有导向性,不是普世的。

Last modification:July 19, 2022
文章免费,无需打赏